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站长资讯

为什么我觉得做在线教育平台的都不靠谱?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2-7 21:51:59 人气:

  Youcan写在前面的线年前应教育行业“多知网”之邀所写的一篇在线教育行业分析+评论。虽然写得早,但文中所有观点,站在今天看,仍然是完全适用的,并无不同。包括文中提到的很多观点,我相信今天也已经都得到了验证。

  在2014年,我就感觉在线教育平台是个很不靠谱的模式,此后也曾就此与跟谁学CEO陈向东、果壳网CEO姬十三等人有过交流。可惜,跟谁学还是走进了我所预见的一些坑。

  今天此文重发,是因为在三节课同学群里,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有很多在线教育平台开始裁员的消息。于是我想借此文重发,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关于行业和“教育”业务本身的一些思考。

  2012年,我和几个朋友凭着一腔热情和理想一猛子扎到了在线教育这个领域中,搞起了一个技能类的平台,其时尚属国内首家,我们也颇为以“”自居。

  从几个团队创始人和核心来看,我们当初是那种典型的“稍微懂一点互联网,但几乎不怎么懂教育”的团队。一年半下来,一跌跌撞撞,了各种焦头烂额,因为,也没少摔坑里去,差一点就从“”变成了“先烈”。

  以互联网的立场出发,既然要做平台,我们自然要向当前国内最成功的平台——“淘宝”看齐。为此,一度我们也是地号称自己是“教育类淘宝”者之一,在项目初始阶段从产品形态和运营思上就直奔平台而去。

  再举例,如迅雷如暴风影音如沪江如京东,它们长得貌似并不像一个平台(至少一开始它们绝对不是一个平台),但它们现在能不能算是一个平台?

  我们普遍知晓的一点是——平台连接的各方在平台中互为价值,买家对于卖家即是价值,好的卖家对于买家也同样是价值。但在平台成长发展的初期过程中,如果你不能在“平台各方互为价值”的框架以外找到至少一个对于用户的额外价值点,你将很可能会陷入到“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纠结中去。

  对于我们,情况正是如此,在一开始就长得像个平台之后,长期困扰我们的事就是先把老师搞进来,还是先把用户搞进来,还是双管齐下两端一起上?

  处于这样的纠结摇摆中,往往容易首尾难顾,难以形成聚焦与合力,好比你虽然把一柄长刀舞得虎虎生风,看着威武雄壮,事实上对于敌人可以造成的,远不及一把匕首直插心窝。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至少在前大半年时间里,每100个机构或中,最后可以真正留下来成为平台的重要内容提供方的,最多不会超过5个。同时,这里可以衍伸的一个点就是,

  现在的各种在线平台和发布工具已经多得不能再多,老师们更换一个平台的成本常低的。试问,你觉得对于一个老师在线讲课而言,通过YY讲课和通过SKYPE、多贝、QQ视频讲课的本质区别有多大?如果是线下课程,通过微博豆瓣发布和通过活动行、Vasee等活动网站发布的本质区别又有多大?

  因此,对于一个所谓平台而言,假设你背后没有流量和干爹,内容提供方为何要使用这个平台,是需要去回答清楚的问题。

  开始做平台之前,我们满心认为只要找到一些优质的老师,冲着他们的名气和优质的内容,报名会是很自然和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却远非如此。

  往往会出现的情况是,你好不容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细分领域下的顶尖名师,结果发现95%以上的用户压根不认识这人是谁,搞得大家都很没面子。

  要么是课程顾问一对一跟进后的逐个击破,真正基于和互动的互联网下的营销,能够深度理解和运用的教培机构少之又少,也几乎没有机构或可以做到把自己的品牌形象。这种状态下,如果机构和们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课程发布到平台上来,能够吸引到的报名将非常之低,甚至有一部分名师,其发布的课程文案会烂到让人压根没法产生信任感,接近0的程度。为此,我们在平台上线之初不得不帮所有平台上的和机构们去修改课程文案、做课程图片、挖掘课程卖点、重新包装产品等等。总之,很重。

  人需要去学习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你知道你不会的”,另一种则是“你不知道你不会的”,很不幸,绝大多数技能都属于后一种。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不会认为自己的沟通、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能力存在缺失,即便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某方面技能存在不足,80%以上的用户也没有培养起“通过上课去提升技能”的学习习惯,更何况上课还要付费。

  再者,在国内大下,95%以上的用户,学习习惯都是被动式的,而非主动式的,往往只有在的压力下,比方为了拿到某个证书,比方职业从业资格,再比方来自于企业和老板的强制要求,才会产生相应的学习需求,而自己主动产生的学习需求,基本上少之又少。

  要让用户基于产生基于技能的学习需求,则你需要去教育用户,给用户某些具备力的场景,这些,都是成本。

  但如果你准备要学时间管理,同样有A老师和B老师两位评价都差不多的,A老师的课需要3000块,B老师的课需要2000块,你能够据此就判断你应该选择B老师的课么?

  原因很简单,“iphone5s”是一个标准,而“时间管理”不是,两家不同店铺卖的iphone5s必然是相通的,在价格之外,你最多只需再去比较服务。而两个不同的老师分别讲的“时间管理”,则很可能在根本上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同理,“联想ideapad E430”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而“沟通课程”不是;“王老吉凉茶”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而“职业规划”课程不是。

  课程类产品与其他实体商品类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不标准”。如果是托福雅思四六级之类的可能也还好,但在技能类领域下此问题会更加突出——连“技能”本身很可能都是极度不标准的,更何况是讲如何学好一个技能的课程。

  所以,电商型平台卖的是标准化的商品可以,卖的标准化的技能类课程则会有问题。非标准化意味着用户选择成本高,意味着用户需求无法难以被批量满足,还意味着到底什么是“好”的产品很可能无从界定。如果以上这些问题无法被解决,就意味着这个平台将很难服务于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可以令罗马帝国雏形初现是因为他构建起了一套以“罗马权”为核心的地位更迭机制,并将“罗马权”给了高卢人、日耳曼人和希腊人;

  可以成为PC时代的霸主得益于其构建起了PC机的标准配置,并容许任何品牌基于此标准组装生产自己的品牌PC;

  可以构建起一个平台的关键是因为其创造了操作系统的标准Windows,并提供windows平的编程工具,允许开发者基于windows下开发出各种软件,同理,IOS和也如是;

  之所以可以构建起一个电商平台是因为它构建起了一套诚信评价体系,并让卖家可以基于此套体系去成长升级,买家则可基于此套体系更快更好的作出判断。

  一个技能类的学习平台,除了一套类似淘宝和其他电商的诚信评价体系标准化,如果真的想要激发出某些课程的海量购买需求,或许还需要构建起一套面向内容(也即是课程)的标准,以帮助内容提供方规范产品和产品品质,同时帮助用户强化对于产品的认知和激发需求。

  要试图创建出这样一套标准,自然是困难重重。它既需要对于教育和课程有深度理解,又需要具备可以号令天下一呼百应的能力,让江湖中的各位愿意配合和使用你的标准。所以,在以往的教培领域中,通常扮演此角色的往往是某些国有机关部门,实现的方式则往往是考试、资质和证书。

  当然,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也许就恰恰是从它产生了某些标准开始的,正如当年PC时代的浪潮从自IBM自己的兼容机标准开始的一样,出国留学这个领域的火爆也是因为有托福、雅思等标准等存在。假如有一天真的有人能构建起一套基于课程评判的标准,或许也会是这个领域飞速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

  

推荐文章